您的位置::湘村农业网 >> 长叶紫珠

化学性底质改良剂的功能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离瓣寄生

时间:2022年08月26日

化学性底质改良剂的功能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大家对水产养殖环境重视程度的提高,对养殖水质破坏较大的杀虫、杀菌类治疗药物使用量逐渐减少,而通过改善养殖水质环境和底质环境达到预防疾病目的水质、底质改良剂使用量增加,以各种卤素类、碱性金属盐类…   近年来随着大家对水产养殖环境重视程度的提高,对养殖水质破坏较大的杀虫、杀菌类治疗药物使用量逐渐减少,而通过改善养殖水质环境和底质环境达到预防疾病目的水质、底质改良剂使用量增加,以各种卤素类、碱性金属盐类等氧化剂以及一些表面活性剂类为主的化学性底质改良剂在生产上应用更为广泛,本文总结归纳了这类底质改良剂的功能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在养殖生产上合理使用提供帮助。

1、化学性底质改良剂的功能和作用

1.1 提高池塘底部的氧化性,防止缺氧

经过长期投喂池塘底部粪便、残饵及其它有机质积累,底部还原性增强,消耗氧气的物质增加,通过氧化剂改良底质,分解过多的有机质,提高池塘底部的氧化性,避免在连续阴雨天气池塘水体藻类产氧能力弱时过多的有机质分解耗氧,造成整个水体缺氧而引起泛塘。气温剧烈变化时以及台风暴雨,如果池水垂直对流引起“返底”,也不会因为底部大量有机质进入水体引起缺氧,经常用氧化性底质改良剂改底能很好地起到预防缺氧的目的。

拉网时由于人为将底泥泛起,底部大量耗氧有机质进入水体很容易引起拉网过程中缺氧和拉往后次日清晨缺氧浮头,拉网前提前用氧化剂改底,氧化底泥中的有机质,拉网过程中及拉网后不容易缺氧。

有的化学性底质改良剂的主要成分就是表面活性剂,有直接增氧的功能。当水体缺氧浮头时可以配合其它增氧剂使用,达到水体和底部同时提高氧气含量的目的。当池塘底部缺氧或轻微倒藻和昼夜温差大引起轻微返底时,鱼虾吃料差,通过使用增氧型的底质改良剂都能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1.2 分解有机质,有效防治纤毛虫等寄生虫病

纤毛虫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危害很大的一类寄生虫,有些无鳞鱼类和特种鱼类如黄颡鱼、杂交鲇、鳜鱼等的稚鱼、幼鱼阶段发病率高,鱼太小又无法用药;虾、蟹等甲壳动物对一般杀虫药物非常敏感,寄生纤毛虫后也无法用药物有效处理;淡水鱼的小瓜虫和海水鱼的刺激隐核虫病由于特殊的寄生方式也用药物治疗困难,通过改善水体环境,营造一个不适合纤毛虫生长、繁殖的环境,就间接地起到防治纤毛虫的效果。

车轮虫、斜管虫等纤毛虫主要以有机质为食物,有机质越多的水体纤毛虫发病率越高,氧化性底质改良剂通过分解有机质,减少池塘底部和水体中的有机质,达到预防和治疗纤毛虫的目的。实践证明通过定期的氧化性底质改良剂改底,对池塘养殖鱼虾的纤毛虫病有十分明显的预防效果。当发生纤毛虫病以后,通过高强度改底也能缓解病情。通过改底来改善环境对预防孢子虫病、单殖吸虫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1.3 定期改底能防止病原菌大量繁殖,减少细菌病发生

低剂量使用氧化性底质改良剂可以提高池塘底部的氧化还原电位,不利于厌氧细菌的繁殖,起到抑制有害细菌繁殖、减少有害细菌细菌数量的作用,就减少了细菌病的发生。普通淡水鱼池塘经常改底对预防常见细菌病如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都有显著的作用,有时发生细菌病以后通过改底、调水也可以明显降低死亡量。改底对虾蟹类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黑鳃、烂鳃、甲壳溃疡都有显著的效果。高温期拉网底部有害菌大量返入水体中,拉网后池塘中剩下的鱼很容易发生细菌性败血症大量死亡,拉网后罗氏沼虾经常发生长期慢性死亡,拉网前氧化性底质改良剂改底可以有效预防拉网后淡水鱼发生细菌性败血症死亡和罗氏沼虾长期慢性死亡。

1.4 有效处理底泥发黑、发臭及给养殖动物带来的危害

长期养殖以后粪便、残饵、死亡藻类、死亡水草沉积池底,池底容易发黑、发臭,酸化严重,养殖的对虾、螃蟹出现附肢发黄、发红、甲壳溃疡,黄鳃、黑鳃,严重时烂鳃,有时螃蟹出现“黄底板”、“黑底板”现象,海参容易出现“肿嘴”、“化皮”等现象,养殖的缢蛏出现“锈口”现象。通过氧化性底质改良剂改底氧化底部过多的还原性物质,使发黑的淤泥变灰、变白,气味不再发臭,预防虾蟹、海参、缢蛏出现以上情况。一旦出现以上现象,通过多次改底也能明显改善或有效处理。

河蟹池塘青苔、水草大量沉底腐烂或水草倒伏、草根发黄发黑、水草烂根,通过氧化剂底质改良剂改底水草不易腐烂,水草干净生长好,起到保草、稳水、增氧,促进河蟹吃料的作用。

1.5 降解底部氨氮、亚硝酸盐,促进吃食

养殖水体随着配合饲料的投入到中后期,或者高密度养殖、投喂冰鲜饲料的水体前中期开始,残饵、粪便在池塘底部积累,氨氮、亚硝酸盐快速升高。底部恶化后塘底淤泥或黄鳝养殖网箱内严重腥臭,轻者鱼类吃食差或不吃食,长期氨氮、亚硝酸盐居高不下也会使养殖动物免疫力下降,或诱发其它疾病。当水质突然变化或天气剧变时,氨氮突然下降,转化成亚硝酸盐,这时亚硝酸盐会突然大幅度提高,造成养殖动物亚硝酸盐中毒。

氧化性底质改良剂具有促进氨氮、亚硝酸盐转化,根据投喂情况和底质情况定期使用,对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防止底部有毒有害物质积累有显著效果。

1.6 提底肥,促进藻类生长和促进排污

水体中藻类等生物大量死亡后沉积在池塘底泥的表面,或使用絮凝剂以后,池底表面形成一层俗称“底皮”或“地皮”的物质,特别是前期水浅、透明度低的池塘,“底皮”表面生长大量底栖藻类。“底皮”隔绝了水体与底泥的物质交换,也容易发酵耗氧。有“底皮”的高位池等排污的池塘,排污不彻底。一旦天气异常,水体垂直反转后“底皮”一次性大量返到水体中很容易造成水体严重缺氧。

有些化学性底质改良剂如季磷盐为主要成分的改底剂具有打破底部“底皮”的作用,晴天使用,促进“底皮”上浮,同时底部的各种营养盐释放到水体中,促进藻类生长,既减少底部污染,同时又起到肥水的效果。打破“底皮”后底泥中的营养物质可以不断释放到水体中。每天定期排污的池塘,使用这种化学性底改后观察排污时间明显延长,排污更彻底。

1.7 提高水体透明度,防止水质过浓和蓝藻暴发

养殖到中后期以后,随着水质有机质污染越来越严重,养殖水体藻类大量繁殖,蓝藻、膝口藻等喜有机污染水体的有害藻类也大量繁殖,形成大量有害藻类“水华”。水质过浓和有害藻类大量繁殖以后黎明前或阴雨天气容易缺氧,鱼虾蟹等水产养殖动物吃食差,蓝藻暴发的池塘很难养出对虾。一旦藻类大量死亡,水质剧变,耗氧严重,很容易缺氧泛塘和藻毒素中毒。

根据水质情况不定期使用氧化性底质改良剂可以分解水体中过多的有机质,稳定水体环境,提高水体透明度,保持水质清爽,控制蓝藻等有害藻类暴发。

2、化学性底质改良剂使用注意的问题

2.1 避免化学性底质改良剂对养殖动物和藻类的应激

化学性底质改良剂特别是氧化性强的底质改良剂对养殖动物有较大的刺激性,特别是发病期的养殖动物,一次性使用剂量过大可能会加重患病动物的死亡,强烈刺激也可能使养殖动物免疫力下降,诱发疾病发生,虾类容易应激蜕壳。有些改底剂抑制藻类繁殖,大剂量使用甚至会杀藻,引起藻类大量死亡而倒藻。

基于以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应该选择刺激性小的底质改良剂,如溴氯海因,养殖期间尽量避免使用氧化性强、刺激性大的底质改良剂,如臭氧片、三氯异氰尿酸片、二氧化氯片等。同时选择缓释的片剂,使用后在底泥表面慢慢释放,避免快速释放后局部浓度过大对养殖动物和藻类造成应激。另外根据底质和水质情况,以及投喂饲料的种类和数量,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忌一次性使用量过大。

2.2 注意特殊养殖品种对有些成分底改剂的敏感性

有些养殖品种对有些有效成分的底质改良剂非常敏感,使用后容易引起药物中毒。如蟹类对含溴成分的底质改良剂敏感,特别是河蟹池塘使用含溴的改底剂会发生中毒。

2.3 注意颗粒剂被误食引起中毒

底质改良剂往往都制作成片剂或颗粒剂型,有些驯化摄食较好的养殖品种容易误食而引起中毒,特别是有些底改剂气味小、刺激性小,如果在食台使用很容易被摄食,摄食量较大时易发生中毒死亡。对于这类底质改良剂建议在投喂饲料以后再使用,并且远离饵料台使用。

2.4 注意使用不当引起水肥、翻底和水变

一些具有打破底部“底皮”作用的改底剂,促进“底皮”上浮的同时把大量底部有机质带入水体,经常使水体快速肥起来,特别是鱼苗和虾苗培育的前期水浅水瘦,突然藻类繁殖后容易发生气泡病。如果养殖前中期没有进行改底或很少改底,在中后期首次使用这类改底剂后也容易造成人为返底,水浑浊水,大量耗氧,甚至引起水变,导致鱼虾发病。因此改底应该根据底质情况在养殖前中期开始使用,前期培苗期间慎用这类改底剂,中后期改底在晴天进行。

2.5 注意使用不当引起水瘦和底质板结

氧化性强的底质改良剂或长期大剂量使用容易抑制藻类繁殖甚至倒藻,使水质过于清瘦。剂量过大也能引起池塘底部生物生长受阻,土壤板结,对海参等底栖的养殖动物生长产生影响。因此使用底质改良剂应注意选择合适有效成分的产品,根据不同的底质条件、产品特性和养殖品种确定使用间隔时间和用量。 

肩膀患有肌肉劳损有什么症状

静脉炎伤口溃烂不愈合

中医治疗肾虚腰痛

过敏性鼻炎起疹子怎么快速缓解

男子患上不育症怎么办

友情链接